输液时不可忽视的微粒污染及如何预防?
微粒、空气、细菌、内毒素也可能在输液过程中被输入体内。可能会引发输液不良反应及潜在并发症发生。
看病就医,是每个人都免不了的经历。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方法,在多种治疗途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国内98%的住院病人采用输液作为基本的治疗方式。然而,“救命药”远不是唯一进入患者血液的东西。没人能看到的是,微粒、空气、细菌、内毒素也可能在输液过程中被输入体内。这些污染源随着药液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中,可能会引发输液不良反应及潜在并发症发生。
近年来,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,输液治疗变得越来越复杂,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。越来越多的患者正在接受复杂激烈的治疗,在治疗过程中,他们的生命功能受损,经常伴有重要器官的微循环下降。有研究发现,在静脉输注治疗期间,每天可输入患者体内>2微米的颗粒竟高达1000万个。 1, 2
微粒从哪里来?
微粒的大小分布
在标准输液疗法中发现的微粒大小可以有很大差异。一些研究已经确定了它们的粒径分布。1,2 研究表明,大多数颗粒的粒径小于5μm。然而,已发现最大的颗粒达到100μm,这对重要器官的微循环有特殊的危险。
微粒有什么危害?
任何颗粒的以下物理化学特性将决定其毒性水平:尺寸、尺寸分布、团聚状态、形状、晶体结构、化学成分、表面积、表面化学、表面电荷和孔隙率。
临床表现的主要机制有:血栓和血栓性静脉炎、直接栓塞(呼吸窘迫)、炎症、微循环和内皮功能损害。
- 血栓和血栓性静脉炎
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(ARDS)患者肺组织的尸检分析显示,异物是血栓形成的核心。分析结果显示出安瓿中的玻璃、输液瓶塞中的橡胶和输液器中的塑料。6 类似地,从14个腔静脉过滤器中的12个上的血栓中分离出微米和纳米级无机颗粒,这些颗粒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原因。7 5-77%的外周静脉输注患者发生血栓性静脉炎。8
此类事件可导致33%的患者发生肺栓塞,66%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。
- 直接栓塞
有证据表明微粒的存在可以直接导致栓塞。例如,在新生儿死后肺组织样本中发现了玻璃碎片。9
- 微循环障碍
在体外动物实验中,研究微粒注入仓鼠组织的影响,得出结论:缺血性组织损伤的患者(手术、创伤、败血症等导致)极易受到微粒污染。10
- 空气栓塞
空气栓塞可由溶液的排气或混合、给药装置的泄漏或注射器和连接器中的气体残留物引起。11
气泡可能转移到动脉循环中并导致动脉末端阻塞(反常栓塞)。12 同样,小到30-60μm的气泡可导致小动脉栓塞,随后出现组织缺血。13
如何避免微粒污染,降低潜在并发症发生?
文献中有许多报告显示在输液管上使用药物过滤器的有益效果。对14项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(meta分析)显示,与对照组(未使用过滤器的患者)相比,过滤器组的患者存活率增加。14 使用颇尔Posidyne® ELD(0.2微米)输液过滤器可立即降低报告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(极为可能是由劣质静脉输液管释放的微粒引起的)。15
一项对患病新生儿使用静脉输液过滤器的研究报告称,“使用这种在线过滤器可显著减少主要并发症发生和节省医疗费用”。16 最近的一项主要临床研究报告,在使用在线过滤时,危重症儿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率显著降低。17
参考文献
1. Backhouse et al. (1987): Particulate contaminants of intravenous medications and infusions. J Pharm Pharmacol, 39 : 241 – 245
2. Kirkpatrick (1988): Particulate matter in intravenous fluids the importance for medicine. Krankenhauspharmazie, 9 (12): 487 – 490
3. Taxis K and Barber N. Eur J Clin Pharmacacol. 2004; 59: 815-817.
4. Vogel Kahmann I et al. Anaesthesist. 2003; 52: 409-412.
5. Wirtz V et al. Pharm World Sci. 2003; 25: 104-111.
6. Walpot H et al. Anästhesist. 1989; 38: 544-548, 617-621.
7. Gatti A and Montanari S. Appl. Biomaterial. 2006; 77B: 307-314.
8. Idval E and Gunningberg LJ. Adv Nursing. 2006; 55: 715-722.
9. Puntis JWL et al.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. 1992; 67: 1475-147
10. Lehr H-A et al.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. 2002; 165: 514-520.
11. Wald M et al. Intensive Care Medicine. 2003; 29: 630-633.
12. Muth CM and Shank ES. NEJM. 2000; 342: 476-482.
13. Barak M and Katz Y. Chest. 2005; 128: 2918-2932.
14. Hecker JF Brit. Med. J. 1992; 304: 619.
15. Danschutter D et al. Pediatrics. 2007; 119: 742-775.
16. Van Lingen RA et al. Acta Paediatrica. 2004; 93: 658.
17. http://www.clinicaltrials.gov/ct/show/NCT00209768?order=9